医者仁心,救治千万患者,谁来护卫医者的生命安全?
2019-12-29 21:34:1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医者仁心,救治千万患者,谁来护卫医者的生命安全?

/吴其伦

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于本月28日表决通过,该“促进法将”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人威胁、危害医护人员人身安全,将于明年61日起实施。

医者仁心,救治千万患者,谁来护卫医者的生命安全?

看到该话题的阅读量达到9.9亿,讨论量也高达39万时,我觉得非常欣慰,这个政策出台得好!

而这个政策的出台,不禁让我想起近期的“杨医生被杀事件”。

一位95岁高龄患脑梗塞后遗症的老年女性于124日来到杨文医生所在的医院就诊,病人初到时状况极差、意识不清,家属却签字拒绝一切检查,仅要求输液。在输液后病情没有丝毫改善的情况下,病人家属放声:“如若病人过世,谁也别想活着。”

病人住院期间,家属不接受疾病、不接受死亡,每天都会因为细微的病情变化去怀疑医生的用药与诊断,随之伴随的是无休止的辱骂与威胁。最终病人病逝,杨医生于24日被患者家属杀害。

杨医生的同事事后发表自己的言论,心灰意冷,却字字珠玑:“为什么我一直不发声?!我麻木了周围人对我们死活的麻木,我悲愤于社会大众对我们的偏见和仇视,我们临床一线底层的呐喊在人心的旷野上,震荡不出一丝的声响,不然何至于一次次的暴力伤医、杀医事件屡见不鲜?!”

这起恶性事件,令我寒意透骨:医生,这一神圣且不容亵渎的职业,在治病救人的同时,自己的安全为何却难以保证?

医生救治千万患者的病,那么谁来护卫医者的生命安全?

当医生犯错时,事件被无限发酵、升温,所有人皆站在舆论的制高点大肆指责。当患者犯错,发声却仅仅是医疗行业者的自鸣不平,那声音太苍白羸弱,转瞬便湮没于人声鼎沸。甚至,连热搜都被迅速撤下。

社会,其实一直欠医生一个公道。

这些年来由于医患纠纷所导致的极端事件与悲剧不一而足,究其原因千差万别,但核心因素都可归结为对于医护人员的保护措施不力。

社会必须给医生更多呵护、保护,而对暴力伤医行为执行“零容忍”的正义裁决。

但仅有严惩是不够的,通过更有效预防避免犯罪发生更为重要,要防患于未然。几乎每一次类似医疗悲剧发生后,“医院安保”、“医生安全保障”、“进出人员安检”等词语都会被连带提起,可随着事情的淡化,悲剧被人遗忘脑后,周而复始,循环往复,直到下一次悲剧再发生,重蹈覆辙。

我们从一个事件中要做的不单单是正义呼唤,而是要去寻找经验教训。

医院人流量巨大,实行全员安检进入的确不切实际,但十字区域、重点地区的严格检查却真的必不可少。又或者这样发问——以医院现有的安保资源,能否自如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?

是亦不可以已乎?这样的医闹与纠纷何时才能画上句点?

在我个人看来,医患之间本应该是和谐的“救治与被救治”关系。医者仁心,治病救人是作为医生这项职业的神圣使命,更是其生存之道。患者,在生病或受伤后,唯有把自己交给医生才能重回健康。

那么不求病患有着“生当陨首,死当结草”的觉悟,至少也不该出现“以德报怨”的行为,可近年来,医患纠纷不断,甚至引发恶性案件,这便着实悲哀。

在我看来,出台禁止威胁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政策,只是走了第一步,医患沟通机制、医疗监督机制、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才是更加关键的一步。

那么,医患矛盾该如何调和?我觉得应该从三方面进行努力。

其一,是提升医生的职业素养,很多医生的沟通水平确实有待提高。很多时候,医生的素养低下,是产生这些悲剧的重要原因。

其二,是医疗机构力促诊治透明化。听则简单,但实施起来却难于上青天,医院内部的制度性规定,也是医生沟通的障碍之一,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槛,而重要的是如何跨越这道坎。

其三,是在医患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机制。没有患者那一个渴望生的眼神,就没有医者的奋不顾身。没有医者的竭尽全力,也就没有患者的劫后余生。医院是每日与死亡相伴的场所,却也是与希望与爱心相随之处。

这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,也是对职责的虔诚。所以,请多留一丝信任,多存一丝理解。

不要让医者仁心,兀自伤心!

 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